太行山的晨雾还未散尽,三十余名身着深蓝制服的四川工会干部已列队站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青石台阶上。远处岗南水库的波光与纪念馆顶端的红五星遥相辉映,为这场为期五天的西柏坡红色教育拉开序幕。从川江号子的铿锵到柏坡岭的松涛,跨越南北的红色基因在此激荡出新时代的回响。
培训首日,队伍踏入中共中央旧址院落。来自攀枝花的工会干事老刘,手指抚过军委作战室斑驳的木质窗框:“这些裂缝里藏着比钒钛矿石更珍贵的意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现场教学中,教员点燃仿制的马灯,昏黄光晕映照着墙上《甲申三百年祭》的节选段落。当读到“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时,负责农民工维权的小王掏出手机拍下展柜中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和咱们维护职工《劳动法》权益异曲同工。”
午后的“重走支前路”实践课突降急雨。泥浆漫过草鞋,扁担压弯肩膀,却压不垮此起彼伏的川音合唱:“索玛花儿开在柏坡岭,工会人永远心向党!”三十件湿透的工装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拼成巨幅党旗,雨水顺着布面汇聚成溪,恰似嘉陵江与滹沱河的精神合流。
转场白洋淀那日,秋阳为万亩苇海镀上金边。木船划过纵横水巷时,雁翎队纪念馆讲解员突然指向某处水面:“1941年冬,游击队员就是在这片冰面下憋气躲过日军搜查。”来自成飞集团工会的老李俯身触摸冰凉的湖水,腕上的智能手表记录下突然加速的心跳:“这和咱们三线建设时‘山洞里造飞机’的劲头一脉相承。”
在嘎子村举办的“水上微党课”上,教员抖开泛黄的《冀中导报》,念诵孙犁笔下的抗日故事。负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的90后干部小张,把手机镜头对准随风摇曳的芦花:“要发给成都的快递小哥群,告诉他们什么叫‘新时代的雁翎队精神’。”夕阳西下时,全体学员将蜀绣制成的“工人先锋号”旗帜赠予船工后代,绸面在淀风里翻涌如浪。
结业前夜,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阶梯教室内灯火通明。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四川工会干部在宜宾震区安置点、泸州酒业园区、凉山州扶贫车间的影像。当《弘扬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专题课进入互动环节,阿坝州工会主席泽郎夺机突然站起:“我们藏羌走廊的‘职工之家’,就要建成新时代的‘支前站’!”
在特制的“赶考答卷”上,学员们用川红印章按下承诺:有人将“白洋淀船工号子”改编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条例》宣传曲;有人计划把西柏坡土坯房模型放进成都劳工博物馆对比展;更有人绘制出“金沙江—滹沱河”工会工作创新联盟蓝图。当基地教员将嵌着太行山石与四川红砂岩的结业纪念章别在每人胸前时,窗外传来岗南水库的阵阵涛声。
返川航班穿越秦岭时,工会干部们纷纷掏出培训笔记。舷窗外的云海与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青瓦重叠,化作脑海中的蒙太奇。此刻,白洋淀的芦花正在三千米下方飘向长江,而西柏坡红色教育播撒的火种,已随着这群“蜀工先锋”飞越关山,终将在巴蜀大地的车间、工地、新业态驿站里,燃成守护亿万劳动者权益的永恒炬火。正如培训日志扉页所题:“从‘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到‘新时代从这里出发’,工会人的考卷永远写在职工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