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东麓,滹沱河畔,西柏坡——这片曾孕育新中国雏形的热土,早已成为精神坐标。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以历史远见提出“两个务必”的铮铮告诫,如警钟长鸣:“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革命胜利的曙光初现,“进京赶考”的比喻,道出了对执政能力与作风的深刻忧思与历史自觉。西柏坡时期这些深邃思想,历经岁月沉淀,其光芒穿透时空,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征程中不可替代的精神源泉。
西柏坡精神绝非尘封于历史的教条,而是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富含时代活力的思想宝库。彼时,解放军总部作战室内彻夜不熄的灯火,正是对艰苦奋斗作风的生动诠释;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执政,“赶考”心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所未有的清醒与自我警醒。这种精神的核心在于永不自满的忧患意识、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以及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复杂挑战中,它如同定盘星:警示干部戒骄戒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应对民生关切;激励干部传承朴素作风,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民声,将资源精准滴灌于群众最需之处;更鞭策治理者保持锐气,在乡村振兴、社区更新等“硬骨头”面前勇于探索、敢于担当。
西柏坡精神转化为新时代治理效能,需要依托红色教育载体,落脚于基层实践创新。 作为承载精神实体的西柏坡培训基地,其价值远不止于历史呈现。它通过沉浸式现场教学、互动式情景体验,使学员穿越时空,感悟“两个务必”的沉重分量与“赶考”命题的深远意蕴。每一次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的驻足沉思,每一场在领袖旧居旁的现场党课,都是精神的涤荡与初心的重温。这种深具感染力的西柏坡红色教育,正日益成为涵养基层干部优良作风、强化公仆意识的关键路径。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从这里汲取力量后,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务实行动:从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到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就地化解;从探索数字化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到鼓励居民议事协商激活自治活力——治理方式的点滴革新,无不闪耀着对西柏坡精神中“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等宝贵因子的创造性转化。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西柏坡精神所点燃的“红色薪火”依旧炽热。它不单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照亮前路的灯塔,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着恒久价值指引与不竭动力。当我们不断重返这一精神源头,深化西柏坡红色教育,让西柏坡的智慧在新时代基层土壤中扎根生长,基层治理便能持续焕发蓬勃生机与创新活力,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交出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西柏坡培训基地 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