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启航地,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政治品格、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熔炉。西柏坡干部培训以5天深度研学为切口,将“两个务必”“敢于斗争”“依靠群众”的西柏坡精神,转化为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行动纲领。在这里,学员们从历史的“教科书”中汲取智慧,在现实的“练兵场”上锻造本领,让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实践中焕发光芒。
培训首日,学员们站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内,凝视着当年仅凭一封封电报指挥三大战役的简陋陈设,深刻体悟“战略思维”的永恒价值。培训创新开发的“战略决策沙盘推演”课程,要求学员在资源受限条件下,模拟产业链布局或乡村振兴项目规划,重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现代实践。一位参与过培训的县委书记感慨:“当年党中央用60万兵力打赢80万敌军,今天我们也要用‘精准施策’破解发展不均衡的难题——这种思维跨越时空,依然管用。”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木桌前,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被赋予新内涵。培训中,学员们通过对比西柏坡时期“六条规定”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剖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西柏坡干部培训将廉政课堂搬到现场,通过“廉洁工程”创建案例,揭示“纪律建设是执政生命线”的硬道理。某市纪委干部在研讨中提出:“西柏坡时期‘不祝寿、不送礼’的铁律,与当前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一脉相承——守住纪律底线,才能守住民心。”
第二天的土地改革专题教学中,泛黄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原件与塔元庄村“共享农场”的实时监控屏形成强烈对比。培训以“一碗小米换民心”的历史故事为引,组织学员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土地流转等议题设计“群众动员方案”,要求用“土话”解读政策、用“实招”化解矛盾。这种“历史情境再现+现实问题解剖”的教学模式,让某街道办主任深受启发:“过去靠‘耕者有其田’凝聚力量,今天要用‘利益共享机制’激活社区治理——群众路线的内核从未改变,只是方法论需要迭代。”
在正定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践课上,学员化身办事群众体验“一窗通办”改革,从“跑五次”到“一次办成”的转变,正是西柏坡精神中“服务人民”宗旨的数字化表达。培训数据显示,2023年参训干部推动的148项“放管服”改革中,87%的方案融入了“用户体验优先”理念,审批时限平均压缩62%,印证了“依靠群众”方法论的时代生命力。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用“黄豆计数法”调配百万大军粮草;今天,西柏坡干部培训将其转化为“资源配置沙盘”课程。学员们在限定条件下分配乡村振兴资金,既要运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智慧,又要融入大数据精准画像技术。这种古今结合的思维碰撞,让某县农业局长找到破题钥匙:“我们借鉴‘战略重点突破’思路,建立特色产业动态评估模型,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提升55%。”
在雄安新区“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实时跳动的交通、能源、生态数据,将西柏坡精神推向数字治理新维度。学员们通过模拟防汛应急响应系统,学习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决策——这与当年军委作战室“从电报洪流中捕捉战机”的素养一脉相承。一位参与过培训的应急管理干部坦言:“新时代的‘斗争’,不仅是与风险博弈,更是与数据赛跑。西柏坡精神教会我们:越是复杂局面,越需要战略定力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第五天的结业仪式上,学员们在“赶考出发地”石碑前庄严宣誓,将5天所学凝练为“破局十策”。这些方案中既有“借鉴土地改革经验建立乡村振兴利益联结机制”的微观设计,也有“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思维打造产业集群”的宏观布局。西柏坡干部培训的跟踪评估显示,2024年参训干部推动的创新举措中,64%直接引用了培训中的历史案例,民生领域投诉率同比下降28%,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周期缩短40%。
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正体现于这种“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力。当参训干部在雄安新区瞭望塔上俯瞰“未来之城”,回望西柏坡的黄土坡时,他们读懂了:从“小米加步枪”到“芯片加算法”,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数字化转型”,变的只是斗争的形式,不变的是“敢于胜利”的信念、“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人民至上”的初心。
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五日淬炼,绝非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能力革命。正如结业证书上的烫金文字所言:“西柏坡精神的最高致敬,是将其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这或许正是西柏坡干部培训留给新时代赶考人的最深启示。
作者: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