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东麓,滹沱河畔,西柏坡——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山村,却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壮丽宣言,在历史的天空划下永不磨灭的印记。中共中央在此指挥三大战役,擘画建国蓝图,特别是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西柏坡培训基地肩负着激活红色记忆、强化思政引领力的神圣使命。
一、 深植精神沃土:西柏坡红色基因的时代回响
西柏坡时期孕育的红色基因,是滋养我们奋勇前行的精神源泉:
“两个务必”的清醒本色: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穿越历史的警醒,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依然是对抗精神懈怠、抵御风险挑战的核心思想武器。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担当精神: 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战略定力与无畏担当。在民族复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这种精神尤为珍贵。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制胜法宝: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西柏坡时期是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生动诠释,是新时代凝聚磅礴伟力的根本遵循。
二、 直面时代课题: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深化需求
当前,思想领域多元激荡,西柏坡红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历史感知的“代际疏离”: 对年轻一代而言,那段烽火岁月渐成“遥远的往事”,如何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是西柏坡培训基地亟需破解的课题。
教育方式的“吸引力瓶颈”: 传统单向灌输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学员的深度参与和互动需求,教育形式亟待创新突破。
精神传承的“实践转化”: 如何将“两个务必”等精神内核有效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实现从“感动一阵子”到“践行一辈子”的升华,考验着教育实效。
三、 创新引领路径:西柏坡培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为增强思政引领力,西柏坡培训基地正积极开辟新路径:
沉浸体验,激活历史脉搏: 突破“参观+讲解”模式,打造深度沉浸课堂。组织学员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模拟“运筹帷幄”,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重温和讨论“进京赶考”的深邃内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历史场景,让学员“身临其境”感受决策的艰难与智慧。
深度研讨,碰撞思想火花: 围绕“两个务必的当代价值”“新时代赶考之路的挑战与应对”等主题,引导学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开结构化研讨、辩论赛、案例剖析。在思想交锋中深化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并探索其在当下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榜样叙事,强化情感连接: 精心收集整理革命先辈在西柏坡时期的感人故事和生活细节,特别是体现人民情怀、廉洁自律的生动事例。邀请亲历者后代、资深研究员进行深情讲述,以真实、细腻、有温度的故事直抵人心,建立强烈的情感纽带。
实践体悟,砥砺意志品格: 设计“重走支前路”等实践课程,让学员在身体力行中体验革命岁月的艰辛与奋斗精神,深刻感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
成果转化,建立长效机制: 培训结束并非终点。建立学员跟踪反馈机制,鼓励学员制定个人践行计划;搭建线上平台,持续推送学习资料,促进学员间经验交流;组织“西柏坡精神与我”主题实践活动分享会,推动学习成果在岗位上开花结果。
据统计,近年来西柏坡培训基地年均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数十万人次,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学员满意度和思政引领实效性显著提升。一位年轻干部在培训心得中写道:“站在老一辈革命家谋划新中国的院落里,‘两个务必’不再是书本上的字句,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必须坚守的生命线。”
西柏坡的灯火,曾照亮新中国破晓的征程;西柏坡的基因,必将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力。西柏坡培训基地作为红色精神传承的关键枢纽,通过持续深挖富矿、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引领,正将历史的回响转化为时代的强音。让“两个务必”的清醒与坚定,敢于斗争的勇气与智慧,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学习者的心田,激励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答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考卷。
西柏坡培训基地 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