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东麓,滹沱河畔,西柏坡——这片曾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天下的土地,如今已成为淬炼党员干部党性的精神熔炉。走进西柏坡培训基地,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承载着新中国诞生的伟大转折,更蕴藏着作风建设历久弥新的深刻密码。
抓常:于历史回响中筑牢“两个务必”的永恒警钟
1949年3月,新中国曙光初现,党中央却在这偏僻山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清醒得令人震撼。毛泽东同志以“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全党敲响警钟。他深刻预见执政考验:“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西柏坡干部培训课程中,学员们常伫立于当年会场旧址,仿佛穿越时空聆听那穿越时代的告诫。历史的回响警示我们:作风建设非一时之功,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使之如呼吸般自然,成为党组织肌体健康运行的常态保障。在这里,历史不再遥远,“两个务必”化为日日拂拭心尘的明镜,警示每一名党员不忘本色、永不懈怠。
抓细:从“六条规定”中汲取作风建设的精微之力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以非凡的务实精神将原则细化为具体约束。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六条规定”极具操作性:禁止给领导者祝寿;禁止送礼;少敬酒;少拍掌;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禁止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些看似细微的条款,实则是力戒骄傲自满、防止特权思想的制度堤坝。
在西柏坡培训基地的现场教学中,这些“小事小节”常引发学员深思。作风建设的力量,正蕴藏于这精微之处。它启示我们:作风建设需落细落小,从规范每一次调研接待、每一份文件流转、每一次群众沟通入手,积尺寸之功,方能在细微处见真章,于无声处固根基。
抓长:以“赶考”清醒涵养作风建设的长远韧劲
当党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同志以“进京赶考”为喻,其核心是“决不当李自成”的历史清醒。这份对政权兴衰规律的深刻洞察,赋予作风建设以深远的历史视野。
西柏坡干部培训将“赶考精神”作为核心课程,引导干部思考: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跳出历史周期率?答案正在于以“抓长”之功,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这意味着:
制度为基:将实践成果固化为严密制度,形成稳定约束力。
监督常在:织密监督网络,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文化浸润:培育崇尚清廉、务实担当的政治文化,形成持久内驱力。
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方能使作风建设如滹沱河水般奔流不息,为党的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西柏坡的土坯房、简陋会场,无声诉说着作风建设的朴素真谛。在西柏坡培训基地的沉浸式学习中,党员干部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感悟“抓常、抓细、抓长”的深邃智慧。每一次走进西柏坡,都是一次精神的归零与重启。让我们传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光荣传统,以常抓不懈的恒心、见微知著的细心、久久为功的韧劲,不断筑牢作风建设的坚实党性根基,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优异答卷。
西柏坡培训基地 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