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谈论信念与信心,有一个地方总能给予我们最深沉、最有力的回响——那就是西柏坡。这片红色的热土,作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转折关头,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正视重重困难,坚定必胜信心,最终赢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天,当我们行进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与国内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回望西柏坡,其精神内核依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宝贵财富。而西柏坡培训学院所承担的,正是将这份财富传承下去的使命。
一、正视困难:回望“赶考”起点的历史镜鉴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1948年的西柏坡,党中央和毛主席面对的是兵力依然强大的国民党军队,是百废待兴的解放区,是即将到来的、他们“不熟悉”的城市管理与国家建设。用毛主席的话说,这是“进京赶考”,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里,我们党展现了最可贵的品质:敢于正视困难,善于分析困难。
军事上,他们以超凡的胆识,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进行着战略决战。
经济上,他们着手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新中国奠定经济基础。
思想上,他们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充分说明,真正的信心并非源于盲目乐观,而是源于对困难的清醒认知和充分准备。今天的西柏坡党员干部培训,其核心课程之一,就是引导学员深刻感悟这段历史,明白我们的事业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前进的。当前,我们面临的或许是技术“卡脖子”的困境、是经济转型的阵痛、是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其复杂程度不亚于当年。通过培训,学员们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学会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战略定力,精准识别主要矛盾和风险挑战。
二、坚定信心:从“两个务必”到“四个自信”的精神传承
西柏坡时期,我们党的信心源自何处?
源自人民的拥护——“小米加步枪”的背后,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的淮海战役胜利,是民心所向。
源自科学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日趋成熟,为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源自强大的精神——“两个务必”所蕴含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抵御糖衣炮弹、永葆先进性的精神法宝。
这种基于人民、基于科学、基于精神的信心,穿越时空,与今天我们强调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脉相承。西柏坡培训学院的现场教学,让学员们站在中共中央旧址里,坐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的木凳上,聆听讲解员动情地讲述“六条规定”“进京赶考”的故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书本上的说教更为震撼。它让学员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今天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成果;我们的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我们的文化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得到了升华。
这种从历史深处生发出来的认同感,是坚定“四个自信”最扎实的根基。参加西柏坡党员干部培训,就是一次精神的“补钙”和信念的“淬火”,能有效克服“本领恐慌”和“信心不足”的问题。
三、赋能当下:西柏坡培训学院如何锻造新时代“赶考人”
西柏坡培训学院作为专业开展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权威机构,其价值不仅在于讲述历史,更在于连接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党员干部“赋能”。
定制化课程体系:学院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学员,设计了系统化的西柏坡党员干部培训课程。包括专题教学、现场体验、情景模拟、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学深悟透、学以致用。
沉浸式教学体验:组织学员参观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领袖故居等,在历史场景中感悟精神;重走“赶考”路,开展军事拓展,体验当年的艰难困苦。
互动式研讨升华:围绕“如何在当前工作中弘扬西柏坡精神”“如何应对本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引导学员将历史启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学员能够将西柏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严守纪律、军民一致”的团结精神,以及“两个务必”的创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他们结束培训,重返工作岗位时,带走的不仅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一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坚定信心。
结语:以永恒的西柏坡精神,答好新时代的考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前方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我们从西柏坡走来,血脉中流淌着不服输、不信邪的红色基因。在西柏坡培训学院的西柏坡红色教育,正是为我们擦拭初心、校准航向的灯塔;它所承办的西柏坡党员干部培训,则是为我们充电赋能、锻造铁军的熔炉。
让我们共同走进西柏坡,在回望历史中正视困难,在传承精神中坚定信心。让我们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去征服新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答卷!
(作者: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