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息爆炸、思潮多元的今天,党员干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如何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如何在复杂局势中明辨方向?如何在细微之处察党性、于日常工作中见忠诚?答案,深植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革命精神之中,而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正是淬炼党员干部政治慧眼、提升党性修养精准度与敏锐度的关键熔炉。
一、 党性基石: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根本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党性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思想指引,更是行动准则。立身,意味着拥有坚定的政治灵魂和崇高的价值追求;立业,要求我们在本职工作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立言,体现在言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传播正能量;立德,则是要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块基石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和事业成败。然而,坚实的党性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会一劳永逸,它需要在持续的学习、深刻的反思和严格的实践中不断打磨、提纯。
二、 西柏坡精神:提升党性“颗粒度”的宝贵资源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片土地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与魄力,也铭刻着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坚定和对自身要求的极端严格。
在西柏坡党员培训中,学员们通过沉浸式体验——参观中共中央旧址、瞻仰领袖旧居、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专题教学、参与情景模拟等,能够穿越时空,深刻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种感悟,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是具体、生动、触及灵魂的洗礼。它帮助我们:
校准政治方向的“精度”:回顾“进京赶考”的警示,思考今天我们如何答好新时代的考卷,从而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磨砺思想斗争的“锐度”:学习党在历史关键时期如何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升在复杂意识形态环境下辨别是非、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
强化作风形象的“纯度”:对照“两个务必”反躬自省,查找自身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 精准鉴别:在实践中锤炼政治慧眼
提升党性“颗粒度”,关键在于增强鉴别力。这种鉴别力,体现在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风险挑战的预见、对歪风邪气的抵制。西柏坡干部培训正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员的这种精细化的政治辨别能力。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鉴别:将西柏坡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与当今时代背景相联系,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应对新时代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鉴别: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结合西柏坡的实践经验,理解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自我与榜样的对比中鉴别:以革命先辈为镜,深挖自身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纪律规矩等方面存在的模糊地带和认识误区,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在集体与个人的互动中鉴别:通过研讨交流、组织生活等形式,在思想碰撞中明晰是非界限,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纠正偏差,凝聚共识。
通过系统性的西柏坡党性教育,党员干部能够像打磨金刚石一样,不断剔除思想上的杂质,使党性的“晶格”更加清晰、结构更加致密、质地更加坚硬。这种提升了“颗粒度”的党性,使得党员干部在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时,能够做到“眼明心亮”,精准识别哪些是必须坚守的原则,哪些是必须划清的界限,哪些是必须抵制的侵蚀。
奔赴西柏坡,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抵达,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回归与升华。它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辉煌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刻理解“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基石”的千钧分量,并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见微知著的政治敏锐性和明察秋毫的政治鉴别力。让我们以此次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培训为契机,将西柏坡精神的丰厚滋养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颗粒度”的强大动力,练就一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看得清、辨得明、站得稳、挺得直的“火眼金睛”与“铁肩膀”,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作者: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