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这干部培训,名目不少,课时不短,可真正能挠到痒处、解了心渴的,究竟有几成?这问号,怕是许多基层党支部书记心里都曾打过转。培训这事儿,讲究个“供需对接”,绝非简单的“你要我给”,更得是把那培训的“米”,精心熬煮成干部们愿意喝、喝得下、还能长力气的“香粥”。在这上头,西柏坡培训基地,倒是蹚出了一条精准滴灌的路子,值得细细说道。

一、教学内容:不止于“听讲”,更重在“回炉”
学院的课程设置,绝非照本宣科的理论堆砌。其核心在于,让每一位前来参训的党支部书记,都能完成一次深刻的“回炉”锻造。
寻根铸魂,汲取“赶考”初心。 教学的第一课,往往从西柏坡本身开始。学员们踏入中共中央旧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场这些承载着历史重量之地,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在毛泽东同志旧居的油灯下,在“两个务必”的发源地,他们聆听的是“进京赶考”故事背后的忧患与清醒。这种沉浸式的历史现场教学,让“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再仅是书本上的词汇,而是化作可感知、可触碰的精神脉动,直击心灵,引导支部书记们思考“我是谁、为了谁”的根本命题,为履职行权校准初心坐标。
对标典范,领悟“支部”真义。学院深入挖掘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经验,特别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专题课程、案例剖析,讲述当年“支部建在连上”如何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学员们对照革命先辈如何做群众工作、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反思自身在抓支部建设、带党员队伍中的短板与不足。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传承,更是一种政治基因的植入,让支部书记们明白,一个强有力的支部,就是事业发展的“定盘星”。
直面现实,锤炼“破题”本领。培训绝非避世修行,而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实干。学院紧扣当前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设置研讨环节。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培育、社区治理中的矛盾调解、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等现实课题,组织学员结合所学所思,开展“头脑风暴”。邀请有经验的优秀支部书记现身说法,分享“土办法”、“金点子”,在思想碰撞中,帮助学员们打破思维定势,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提升“带头冲锋”的能力。

二、培训路径:不困于“课堂”,更延伸“现场”
西柏坡培训基地的培训,打破了“教员讲、学员听”的单向模式,构建起多维立体的学习路径。
“走读”历史,情境浸润。学员们是“走着学”的。在蜿蜒的太行山路上,体会当年行军打仗的艰辛;在滹沱河畔,感受老区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深情。这种身体力行的“走读”,将历史场景转化为鲜活教材,使精神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对话”先辈,精神共鸣。通过组织观看《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史料片、排演历史情景剧、在五大书记铜像前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让学员与历史人物、与革命精神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情感代入式的体验,远比枯燥说教更能引发深层次的共鸣与认同。
“切磋”实务,教学相长。培训中大量采用结构化研讨、工作坊、案例教学等方法。支部书记们带着问题来,在交流中互相“取经”,在辩论中明晰思路。教员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权威,而是引导者、催化师,促使学员在集体智慧中共同成长,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三、培训目的:不囿于“结业”,更着眼于“致远”
学院的最终目标,绝非一纸结业证书,而是追求培训效果的可持续与长远影响。
激发内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触及灵魂的初心教育和贴近地气的实务研讨,点燃支部书记们内在的学习热情和担当勇气,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提升自我、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赋能方法,授人以渔。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传授开展工作的方法论,如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如何抓好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如何运用民主集中制凝聚班子合力等,使其返回岗位后有能力、有抓手去推动工作。
熔铸队伍,凝聚合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支部书记们在共同学习、生活、研讨中,结下深厚情谊,搭建起交流协作的平台。这支经过精神洗礼和能力淬炼的“头雁”队伍,将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总而言之,西柏坡培训基地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好比一场精心配比的“精神炊事”。它用历史的“薪火”加热,用现实的“活水”熬煮,用方法的“巧工”搅拌,最终端出的,是一碗碗能解思想之渴、能力之饥的“营养粥”。这条路子启示我们,干部培训的生命力在于精准与深刻,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育强“领头雁”,激活一池春水,在新征程的“赶考”路上,行稳致远。